自2014年转型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以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伟股份)逐步从新能源的行业新兵,成长为年营收超200亿、三元前驱体材料出货量、出口量均居全球第一的龙头企业。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新能源人才注入的发展动能。
“目前,我们公司呈现出营收持续高速增长、市场规模稳居前列、全球布局初具雏形、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的发展态势。”刘兴国说,近年来,中伟股份积极探索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新路子,不断运用现代企业运营方式,目前已拥有一支600多人的专业技术团队,成功申请专利237项,起草标准44项。
(资料图)
通过不断凝聚人才工作合力,中伟股份于2020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完成挂牌上市,成为国家注册制改革以来贵州省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高端前驱体供应商之一,带动了贵州地区锰产业和新能源材料产业良性集聚发展。
当前,我省按照“一核两区”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风头正盛,《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该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板块。在刘兴国看来,当前新能源材料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动力、储能双驱动下新能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结构性过剩倒逼行业从产业、产品、产线、产地、产能等多维度实现全方位升级,产业加速回归材料、资本、资源、空间属性。
刘兴国在4月21日举行的省委专家人才座谈会上发言。(图/杜朋城)
“当前,我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势头较好。但相比周边竞争省份,仍然存在产业链结构有待优化、小散弱特征较为突出等问题。”刘兴国认为,未来可从产业链整合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材料产业人才培育、多元化产品开发、海外发展空间拓展等多方面发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刘兴国坦言,新能源材料产业将有无限可能,不论是打破受制于人的技术,还是引领行业发展,人才都是核心。“贵州可以从省级层面统筹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新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培训班,定制化、订单化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各类制造体系人才,提升企业的材料制造能力。”
如何推动我省新能源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刘兴国建议,贵州要充分放大磷、锰资源优势,做好“优势资源+优强企业+优质项目”这篇大文章,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做大做强贵州基本盘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政策、基金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市场新空间,全面整合优质资源进入贵州,实现与本土优势资源的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潘德玉
图/杜朋城
编辑 王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