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助推黄骅港环境治理 煤港“智”变“美”港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5月的渤海湾,海风还有些寒凉。行走在黄骅港最东侧的煤炭港区,不同于印象中漫天煤尘、遍地煤粉、嘈杂喧闹的模样,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美,俨然一派“海岸花园”景象。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智慧港口”。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航产业深度融合,新兴技术已成为港口环境智能治理的助推器,推动传统煤港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逆袭之路”,实现了从“灰头土脸”到花园式港口的华丽变身。
“水务管家”智解用水难题
在黄骅港的翻车机房,随着煤炭倾倒进地下料仓,一股强烈的细密水幕喷射而出,将粉尘消灭在萌芽状态,待卸料完毕,水幕也随之消失。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从启动、取水到洒水一气呵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全部是在数千米外的电脑远程操控下完成的。
走进该港口的水系统集控中心,只见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港区内各泵站水网的实时数据清晰呈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便可完成对现场设备的远程控制作业,实现“一键调水洒水”。这是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联合黄骅港务共同自主研发的水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的真实写照。
据数智科技公司智能矿山和智慧运输事业部项目经理张征宇介绍,水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一套基于自研数据模型打造的水源调度、控制和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它是港口水务的“智能管家”,不仅可远程控制调水洒水,还可根据港区生产、环境、气象、垛位、煤种等因素的实时数据,协助企业科学制定蓄水计划及调水策略,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存储、平衡存水、精细用水。
“用水曾是困扰港口多年的一个问题。以前港区的堆场洒水靠人工操作,操作员全凭自身经验,每天定时定点手动循环控制,不仅抑尘效果不佳,还极易造成水源浪费,”黄骅港务科技信息中心项目经理李娜说,“应用该系统以来,抑尘效果良好,港区粉尘浓度控制在0.078毫克/立方米,比国家标准一半还低,调水效率大幅提高,港区年总用水量下降10%,全年节约用水成本近415万元,切实做到了降本增效。”
“智慧大脑”提升“生态颜值”
水系统集控中心内的应用场景,只是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承建的黄骅港智慧环保系列项目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针对黄骅港环境特殊、易扬尘的特点,项目团队创新打造了国内首套港航产业环保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黄骅港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
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是黄骅港环保管理的“智慧大脑”,集环境实时监测、污染智能治理、水务一体化管控等功能为一身,可实现智慧调水、智能洒水、水务智能管理和环保信息“一张图”展示,为黄骅港环境保护治理的分析与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港区粉尘控制效率达到98%,煤炭堆场含煤污水产生量减少了30%,港区的抑尘能力显著提升。现在在煤堆旁的道路上走一圈,衣服、鞋也不会‘沾一层灰’。”谈到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为港区环境治理带来的改变,李娜感慨不已。
煤尘减少了,港口自然就变漂亮了。
2022年,黄骅港成为全国首家获评五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的专业化干散货港口,并先后荣获“亚太绿色港口”“中华环境优秀奖”等荣誉称号。这一切,离不开这座煤炭大港背后的“大智慧”。
打通智慧环保“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推进集团港航产业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港口环保管理提质增效。
项目建设之初,项目团队就迎来了一个难题。
黄骅港生产流程长、运转点多、起尘点分散,传统的洒水抑尘方案有其局限性,做好水源的智能化、精细化管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当时国内行业上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案可供参考,项目建设因此面临停滞。
面对这个“卡脖子”难题,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联合黄骅港务迅速组建水系统智能管控技术研究项目团队,启动科技攻关。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在队长张征宇和李娜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埋头钻研、大胆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能青年科研人不畏困难、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180多个奋战的日夜中,他们努力克服实验采样范围广难度大、气候情况复杂多变、检测设备精确度不高等一个个困难,通过算法创新自主研究出智慧调水和智能洒水两大数据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研发水系统智能管控技术。
该项技术打破了传统扬尘污染治理手段的局限,为港区扬尘治理开创了“智能监测+联动治理”的智慧环保新模式,为黄骅港打造“绿色、智慧、高效、平安的世界一流港口”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水系统智能管控技术先后获得2项国家专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陈馨颜)
一审:孙晓萌 二审:王新景 三审:崔晓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