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燕军攻入应天府,皇宫中莫名其妙地燃起一把大火。在这场火灾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了。
关于他的下落,有人说他被大火烧成了焦炭;也有人说,他改名换姓逃离了是非之地。无论建文帝的结局如何,他终究退出了统治阶层,江山被他的叔叔朱棣把持。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皇子中,哪个皇子的能力最强呢?毫无疑问,能与朱标相提并论的,唯有燕王朱棣。
(资料图)
这两个儿子一文一武,都是当皇帝的好苗子。然而,老朱为何将太子之位给了朱标,而不是朱棣呢?
朱棣通过“清君侧”的把戏,推翻了侄子的朱允炆,登上了龙椅。这一年,距离他的父亲朱元璋驾崩仅四年。
洪武帝朱元璋,是史上首个以白身之身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他之前的开国皇帝们,大多出身于贵族或豪门世家,如刘邦和刘秀;而像朱元璋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混到万人敬仰的,实属罕见。“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朱元璋的出身有多卑微,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举措都堪称一流。他在位期间所推行的诸多善政和利国利民之举,都证明了这一点。
晚年的朱元璋,将余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子孙铺路之上。
为了让太子朱标、皇太子朱允炆顺利地接过江山,他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想方设法。他特地将其他皇子安排到封地上去,以防他们争产夺嫡。
然而,在他离世仅四年后,他所精心打造的格局却遭到了摧毁,这是否说明他在生前就预见到了这个危险人物朱棣?选择继承人,自然是国家头等大事。在敲定人选之前,老朱肯定经过了一番缜密的思考。在他的心目中,朱标比朱棣更适合当个守成皇帝,而且朱标还有“皇长子”这一身份。立储为皇储,理所当然。
因为,在群臣中的威望很高,且能压得住其他皇子。为了让朱标顺利地接过江山,朱元璋为他扫清了一切障碍。
然而天不遂人愿,谁都没想到寄予厚望的朱标竟英年早逝。朱标一死,皇储的人选再次成为大难题。在朱标之下,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有两个:一是皇孙朱允炆;二是四皇子朱棣。
以能力来看,朱棣显然要比朱允炆强太多。不过,皇储的废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朱元璋不能单凭个人能力来选定继承人,必须从全局思考。
那么,为何朱棣会败给毛头小子朱允炆,在老爹的心中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皇子,就算朱标英年早逝,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兄长。虽然这两位兄长虽说能力平平,但他们都手握兵权。更何况秦王和晋王都是朱棣的兄长,若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朱棣上位。倘若老朱将朱棣选为继承人,势必会引发一场“诸王之乱”,到时候秦王、晋王造反,于江山稳定不利。
其次,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选储君,必须保证传位的过程稳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为“第一次”能够为后来的“无数次”提供借鉴作用。若“第一次”就搞得血肉模糊,后世的朱家子孙免不了争相效仿,每次皇权交接都会引发流血事件,国家将不存。排除了朱棣后,就只剩皇长孙朱允炆了。从礼法的角度来看,朱允炆有其他皇子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是太子的儿子,当今圣上的长孙,朱标死后他排在继承顺位的第一名。
此外,朱允炆的性格比较宽厚,而且非常孝顺;大臣们也都喜欢他这个好说话的仁义皇帝。老朱已经替子孙打完了所有的仗,未来的江山不需要“武帝”,而是擅长守成的“文帝”。上述思考,朱元璋肯定都想到了。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朱元璋虽然为子孙铺好了路,但他可能没有料到朱棣会在他离世后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威胁皇权的强大势力。
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篡位,成为了明成祖。
结语: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治国举措是毋庸置疑的,他在位期间为子孙铺好了路。然而,历史的发展和变数使得他无法完全预测未来的发展,也无法确保自己的子孙能够顺利地接过江山。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传承的问题时,不能过于依赖个人能力和眼光,而应该从全局出发,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变数。
关键词: